第五十二章 那道光-《重燃》
第(3/3)页
不仅仅是胡志伟,还有他背后的研究员,聂云聂川兄弟俩,都投来目光。
是的,这种事情,不仅仅是背后的意义,还有其决策,执行力,眼光把握的精准,都代表着很多的事物,一个人的知能,知识架构,社会经验和阅历,如果这是李太行院士主导的,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,但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大一的学生身上,与其说惊讶,不如说让人感到隐隐的惊悚。
人所作所为都要有动机,而程燃所做的事确实在意义上面很大,他总不能说自己提前看到了那些历史,深刻的教训,所以不希望重蹈覆辙?
甚至就连李太行,也是一并看过来,显然,这种事他思考过,现在也在期望答案。
一个伏龙公司程飞扬儿子的身份,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解释他所做,并且要做这样事情的动机。
在众人注视之中,沉吟片刻的程燃道,“我一直很佩服的科研人员中,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院士就是其中之一。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,也是最早有活字印刷的国家,但汉字天生就比字母需要更多的活字,也因为近代中国技术落后,所以十九世纪的中国近代政权,向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,第一是枪炮,第二就是印刷技术。”
“中国的近代印刷术历经了雕版,还有将近一百年的铅印为主流的技术时代,铅印需要全手工,排版工人要有相当高文化水平,还需要好体力拿住几十斤铅字版,七十年代特急印刷小册,需要十几天才能上市,几百页的铅印书,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周期都需要一年。而面对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基础工业普及,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技术,需要更高效率推广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的时候,排版技术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短板,也可以说是限制整个中国科研的瓶颈。”
“当时德国,英国,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报界,都已经全部采用了计算机照排技术的电子排版,同时西方企业也在积极更新技术,研发激光照排,研究汉字印刷,准备占领东亚市场。这个时候中国为解决中国出版业效率的‘748’工程启动,但是七零年代的中国,技术瓶颈很大,因为汉字基本字库就比西方字母复杂得多,数据量很大,需要几百g之多,中国当时也不会制造磁盘,两个磁鼓才能存储1m数据,所以国内普遍反对搞数字化排版,还是偏向于用纸模的光学排版,王选当时加入748工程,提出对汉字笔画进行矢量描述,解决汉字字库数据量过大问题,实现数据压缩,构想当时比西方早了十年。”
李太行等人听着,微微点头。程燃对王选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叙述,听得他们都为之入神。
程燃继续道,“但当时提出想法的王选被大部分同行认为吹牛,王选坚定自己主张,在新华社一百四十万设备投资,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局协调支持下,王选组建团队,潍坊计算机厂负责组装,坚持搞国产激光照排系统,1981年,王选拿出华光i型,1983年,拿出华光ii型。但缺乏量产经验,还有很多bug问题,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接近尾声,市场经济时代来临,所以1984年,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纷纷采购外国设备,准备把烦人的王选一脚踢开,当时很多人看王选的笑话,说1984年的秋天,就是748工程的末日。”
“1984年底,美国ibm公司到新华社介绍产品,新华社的人积极使用美国软件,劝王选项目组放弃,说人家都有现成产品了,你们还搞什么?1985年,人民日报给美国hts公司430万美元买设备,王选团队一分钱也拿不到。”
“1985年年底,新华社缺钱,说亚运会要到了,要建新闻大厦,不能再补贴这个没希望的国产项目。748工程真到了穷途末路。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一小部分干部知道造比买好,利用计划经济时代最后那么一点权力,命令国务院直属经济日报采用王选的设备,才让王选有了最后一点经费。但经济日报也下了最后通牒,如果不能解决华光iii号的bug问题,宁愿用铅字印刷。王选争分夺秒,终于在1987年夏天,解决大部分问题。”
“十月份十三大召开,经济日报拿到新华社电讯20分钟,就通过计算机完成排版。其他报社还在用铅字排版,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,经济日报发表后,王选和他的华光三型一枝独秀。”
“1988年,王选得到经济日报全力支持,设备升级到华光四型,每秒处理110个汉字,全世界最强。过去一本书排版一年,现在只用三天。”
“1989年,国外照排系统全面退出中国市场。”
停顿,程燃看向众人,“前路艰难漫漫,所幸已有前人身似炬火。我被炬火照耀,所以也有很大心思做这样的事情。”
在场众人,终释谜团。当人看到火炬的时候,是确实有向往驰行的意愿的。在场这么多人,有谁不是这样曾被激励过呢?
“这个事,我接了。”胡志伟点头,“那么,项目名称呢?”
程燃愣住,“嗯?”
“王选的是华光,你所组建的我们的团队,如果做出东西来,又是什么名字?”胡志伟看着他道,“我觉得,这个名字该你来定。”
李太行微笑看他,在场的众人目光灼灼。
焦点之下,程燃看了聂川聂云兄弟俩一眼,搞得两人莫名紧张,随即他略微思忖之后抬头,“唐宗宋祖……秦皇汉武。”
“就叫做……汉武。”
“汉武一号。”
“王选院士团队当年创造了华光,横空出世。希望我们的汉武,也能如华光。在芯片领域,全力以赴,不必等候炬火,此后如果再无炬火,我们就是唯一的光。”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