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章 未雨绸缪(三)-《大明望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宗房,族长太爷房里。

      与沈洲叙完话,宗房大老爷就来寻族长太爷。

      沈洲提出想要带两个族侄去南昌,请族长太爷与宗房大老爷选两个妥当的人。

      沈洲外任,除了幕僚管事等人之外,乐意提挈族中晚辈,这对沈家来说也是好处。同样,沈洲此举,也是为二房培养助力。

      族长太爷与宗房大老爷闻言,自然满心愿意。

      二房与松江各房生疏了太久了,多些往来总是好事。

      族中各房子弟,除了三房从商之外,其他各房头多是读书为业,可科举仕途,哪里是那么容易的,不是谁都能考出来的。

      跟在沈洲身边,帮沈洲打理庶务,未尝不是一条出路。

      “三哥被屈氏娇惯坏了,四哥又太怯懦提不起,宗房这里最妥当的就是二哥。二哥读书虽不成,可接人待物是不差,可偏偏家里离不开他……”宗房大老爷感叹道。

      族长太爷道:“宗房不当参合,没得叫珏哥为难……其他房头,科举无望的子弟,可选两个出来,不怕他笨,本分为上……”说到这里,顿了顿道:“拖家带口的就算了,从没成亲的人里选。”

      宗房大老爷听了这话,心下一思量,就明白族长太爷的用意。

      官场之上,最常见的结盟手段就是结亲。沈洲没有带女儿南下,就是摆明了不打算将女儿嫁到京外。沈珞只有十三岁,现下议亲还早。要是带两个没定亲的族侄南下,到了地方上,可也借结亲,拉下两个盟友。

      宗房大老爷想了想道:“四房不用说了,如今只剩下沈瑾一个,又是一心科举……五房嫡支都在京城,沈瑛如今前程正好,要是拉扯五房的人,以后多半也会同那边亲近,怕是费力不讨好……六房向来不顶事,嫡支不行,旁枝子弟也没有出挑;七房、八房家教好,可七房子弟年纪小,八房沈流怕是舍不得儿子们不读书……剩下九房,沈琳倒是个忠厚性子,可连县试都过不去,脑子太笨了些……”

      原觉得族中子弟众多,可真挨个房头论起来,宗房大老爷为难了。

      即要跟在沈洲身边,做些跑腿传话的差事,那年岁不能小了。可又要没成亲定亲的,那年纪稍大些的都不行。

      这个年岁,资质稍好些的都会读书。

      数来数去,宗房大老爷竟然挑不出人来了。

      “笨拙不怕,性子本分是好事,沈琳算一个,又在京中住过,与二房相熟的,再挑个机灵的与他互补也就够了……”族长太爷想了想,道。

      宗房要避嫌,四房无人,五房如今嫡支兴旺,二房培养助力就要从剩下的房头选。

      “三房……”父子二人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想到三房。

      即便他们对三房老太爷不喜,可大家毕竟是同族,总不能看着三房真的败落下去。

      前两个月沈涌与沈珠叔侄回乡后,三房正式开始分家。

      最初的分家方法,是三房的产业被分作两份,一份被老太爷归于“祭产”,不可分割,由三房大房继承;另外一份分了五分,三房大老爷一份,三房大哥身为长子嫡孙,又分了一份,剩下三份,三位老爷一人一份。

      二老爷、三老爷、四老爷操劳了十几二十年,兄弟齐心,为三房赚下万贯家业,结果每家只分得十分之一家产,如何能服?

      二老爷还在默默,二太太却不干了,联合三老爷、四老爷,求到宗房来,求族中做主。几房的子孙,更是摩擦不断,见面就恨不得问候对方祖宗,却忘了大家本是同根生。

      眼见三房的火药味越来越浓,纷争越来越严重。
    第(2/3)页